发布时间:

2019-10-15 16:30

      从镐刨到综掘,从肩扛扁担到皮带运输,从自制木棚到风动锚头……新中国成立70年来,霍州煤电集团井下掘进装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作为父子两代掘进工人,霍州煤电辛置矿职工刘秋领和刘乐乐真切感受到了这一变迁。
  一把旧锛斧、一个充满了锈迹的刀锯,这些富有沧桑感的老物件被刘秋领保留了下来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在那个用木棚支护巷道的时期,工人们手工制作木棚靠的就是这些老物件。刘秋领介绍,那时,每一架木棚都是有经验的老师傅实地测量后,现场制作安装的,木头锯多一点少一点都会影响支护效果。而如今,在儿子刘乐乐所在的工作面,支护都是用的专业厂家生产的锚杆、锚索和钢带,支护力量更强,安全系数更高。
  两代掘进工人的不同,其实不只体现在支护装备上。“我1984年参加工作,当时带我的师傅是一个将近50岁的老大哥,他从辛置矿建矿就来到这里。他告诉我,建矿初期,掘进靠的是人工镐刨,运输靠的是扁担箩筐,进尺产量就是工人们一镐一锹、手拉肩扛干出来的。”刘秋领说,“跟老师傅相比,我上班的那时已经有了放炮打眼,但是局部还是需要工人用镐刨。第二年,支护工艺有了改进,工字钢棚代替了木棚。后来,运输中还有了矿车、绞车、皮带……”
  伴随着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,霍州煤电井下掘进装备技术实现了快速发展。刘秋领见证了辛置矿井下掘进从炮掘到综掘的转变、亲历了综掘机动力系统从电动到液压的升级。最让刘秋领感到自豪的是,儿子刘乐乐传承了他的事业,成为了辛置矿掘一队的一员。“这几天,我们辛置矿正在安装EBH315综掘机,这是目前矿上最先进的综掘装备了。上班十年来,我们使用的锚杆、锚索由细变粗、由短变长。而且,与过去我父亲使用的电动锚头不同,我们现在使用的是风动锚头,安全性更高。如果说,洋镐、锛斧、刀锯是我父亲那一代的必备工具,那我们这一代掘进工人的必备用品就是这些机械化装备,一个小小的按钮或手把就能完成工作任务,既省时又省力。”刘乐乐高兴地说。
  技术装备在革新、工艺管理在改进,安全性在增强,效率也在提高。刘秋领回忆,他刚上班的时候,巷道高两米、宽两米,一个班15个人,每班掘进两米。如今,儿子刘乐乐所在的工作面巷道已经是高4米、宽4.2米,一个班平均只需7、8个人,每班进尺4米以上。
  人员少了一半,效率提高一倍。回顾这些年井下掘进装备的变迁,父子俩由衷地感叹:从人工生产到机械化、自动化,井下一点一滴的变化都看在眼里,现在全国煤炭企业又在大力推进智慧矿山建设,煤矿的明天定会更加美好!

这里是占位文字